請繼續往下閱讀

《2023世界盃》「南蘇丹球魂」Luol Deng如何用籃球拯救南蘇丹

提到Deng的籃球成就,多數球迷都會想到他在公牛的豐功偉業,包含兩度入選全明星賽和一次年度最佳防守球隊。2012年,Luol Deng身穿英國隊的球衣站在奧運場上,腦袋想的卻是如果有一天家鄉南蘇丹也站上最高殿堂,雖然生涯一直都在歐美國家旅居,但Deng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基血脈是在南蘇丹。

作者:Simon

提到Deng的籃球成就,多數球迷都會想到他在公牛的豐功偉業,包含兩度入選全明星賽和一次年度最佳防守球隊。

 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2012年,Luol Deng身穿英國隊的球衣站在奧運場上,腦袋想的卻是如果有一天家鄉南蘇丹也站上最高殿堂...

 

雖然生涯一直都在歐美國家旅居,但Deng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基血脈是在南蘇丹。

 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扛起領路前行的南蘇丹籃球大旗

 

早在退役前,Deng就開始回饋家鄉。2005年,Deng成立了以自己為名的非營利組織,目標是為年輕人提供打籃球的機會,並舉辦從英國拓展到南蘇丹不分性別的訓練營和籃球課程。

 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接下來兩年Deng在NBA主辦籃球無國界的計畫擔任活動大使,過程中也援助了包含蘇丹的難民迷途男孩(Lost Boys of Sudan for refugees)和重建南蘇丹一所由他祖父在1972年建造的學校。同時Deng的基金會除了會協助身心障礙者的教育、運動和心理輔導外,是南蘇丹男女籃球隊的主要資金來源。「我們在南蘇丹蓋了一間學校,收了近兩千名學生,已經提供超過300份獎學金。」Deng說道。「其中已經有一些人已經成為醫生,或做其他非籃球相關的專業工作。藉由獎學金和各種資源,南蘇丹的幼苗可以朝各方面成長茁壯。」

 

Deng透過NGO組織「Enough Project」,致力於減少當地衝突、促進母國和平,在此一目標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此外,Deng在南蘇丹推動興建12座籃球場和運動更衣室,並在2008年因為南蘇丹的建設和社區發展得到聯合國頒發的人道主義獎。

 

南蘇丹的內戰讓人民流離失所一直是Deng最想解決的問題,並運用自己擅長的運動作為傳播平台來募款、援助和創造契機,「南蘇丹的籃球無疑是我最想與大家分享」Deng說道。「其中一部分的款項會捐給Deng籃球學院,以及幫助社區如引進更多輪椅,讓醫生前往更多村莊醫病,並推動和提倡心理健康相關等,這些都是南蘇丹社區的主要問題。」

 

NBA在2012年創辦了NBA Africa,包含籃球項目的訓練學院、基地和籌辦非洲聯賽,以及推廣社會議題如性別平等、改善非洲經濟,除了Deng以外,前NBA球員Grant Hill、Ian Mahinmi、Dikembe Mutombo和Joakim Noah都是投資人,前美國總統Barack Obama亦是投資人兼戰略合作夥伴。

 

Deng從小南蘇丹成長,家族更是各世代的領袖人物,父親更是擔任過包含副總理在內等各層級政府要員。

 

在蘇丹爆發第二次內戰,Deng全家先是逃離到埃及,再以政治庇護遷移到英國。Deng也是在埃及的期間因緣際會跟前NBA球員Manute Bol學習,開啟他的籃球之路。

 

Bol在蘇丹的人道救援事蹟比在NBA的十年職業生涯更加出名,他是Sudan Sunrise的諮詢委員會成員,該組織致力於促進蘇丹和解,目標在南蘇丹建立 41 所學校。Bol創立了Ring True基金會,為重建和幫助蘇丹募資,並將他大部分的NBA薪資投入在基金會中。

 

「他不僅僅是非洲的籃球傳奇,更是幫助南蘇丹獨立的重要人物。」Deng說道。Deng也接過Bol的火炬,持續用籃球援助南蘇丹,在南蘇丹朱巴市建立的戶外籃球場以Bol為名,有超過1000名小孩在該場館學習籃球。

 

南蘇丹的籃球起義

 

Deng在2010年首次回到南蘇丹的土地,2011年Deng捐出部分薪資幫助因為蘇丹內戰和動亂在外流亡的人民提供車票,讓他們能回鄉為獨立公投投票,南蘇丹也在2011年7月正式宣佈獨立。

 

幾乎同一時間Deng成了南蘇丹籃協,並在2013年12月獲得FIBA官方認證。雖然有Deng的資源挹注,但百廢待舉的南蘇丹籃球資源乏善可成,除了Deng建造的戶外球場外,沒有綜合型的訓練場館,因此國際賽常常只能提前抵達來練球。

 

「在加入英國隊之前,蘇丹曾經來招募我,當時國家正在內戰,我覺得不適合於是拒絕了,但代表蘇丹的想法始終迴盪在我的心中。」

 

在2011年創立籃協後,Deng陸續接觸不少南蘇丹本土和有代表資格的球員,「創立籃協後,我感受到南蘇丹球員非常珍惜這個機會,不僅能代表國家出賽,回饋社會之餘也能感受到人民的支持,並提升國家形象。」Deng還在NBA打滾時就保持與南蘇丹球員聯繫,包含安排訓練營和比賽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

訂閱

追蹤我們